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 江南体育官网,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第一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第一系列

毅力号成功着陆火星史上最全火星科幻小说盘点!

发布时间:2023-03-28 点击量:749

  就在昨日(2月19日)凌晨,发生了一件“大事”,NASA的毅力号探测器(又名Mars 2020),顺利着陆火星。

  不远的3个月后,我国的天问一号携带的火星车也将着陆火星,加入这场近距离探索火星表面的征程。这颗形成于46亿年前,直径约8000公里的红色星球,一直被认为是与地球环境最接近、最有可能供人类殖民的行星,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前往探索。

  可以说,火星作为地球的“邻居”,自古以来就承载了人们无数的梦想。而受到很多人欢迎的科幻小说,更是有不少以火星为背景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各异,充满着想象力。

  科幻历史上的“草创时期”,一般认为开始于1818年《弗兰肯斯坦》的发表,到20世纪20年代科幻“黄金时代”之前。这个时期的人类,对火星认识比较少,只知道从望远镜依稀看到火星表面有一些明暗特征,因此给科幻作家巨大的想象空间。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与凡尔纳并称为科幻小说的两大鼻祖。除科幻作家之外,他的头衔还很多:记者、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很多流行的科幻题材都是他所首创,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

  《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是威尔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98年。国内的出版界一直对凡尔纳和威尔斯两位老爷子情有独钟,因此这部作品的中文译本太太太多了,你可能会在市面上见到《宇宙战争》、《星际战争》、《大战火星人》、《世界之战》或《地球争霸战》等等等等,只要作者是威尔斯,其实都是这部小说。

  小说描写在19世纪末期,火星人从即将灭亡的火星上来到地球,对英国发动战争,进而希望统治全世界。人类对火星人进行了反击,但是由于双方科技相差太远,根本无法对抗火星人。

  火星人摧毁城镇,人类,甚至以人类作为食物。这部名作最让人拍案称绝的是结尾,就在火星人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却感染了地球上细菌而全部死去。

  1938年10月30日,美国CBS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一部名为“世界大战”的广播剧。广播剧将火星人登陆地点改在了美国,由奥森·威尔斯模仿著名新闻主持人作广播。由于电台事先没有说明是虚构故事,导致听众以为真的有外星人入侵,引起一场不小的恐慌,这后来成为传播学的经典案例。

  除了广播剧,这部小说在影视、游戏、漫画等领域还衍生出大量的其他作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1996年的科幻电影《独立日》、2005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世界大战》等。

  在《世界大战》发表39年后的1937年,威尔斯创作出了另一部有关火星的作品——《新人来自火星》(Star Begotten),可以看做是《世界大战》的续篇,威尔斯老爷子再一次玩出了新花样。

  小说中的火星人由于无法适应地球的生存条件,便试图通过另一种方式——改造地球人的大脑,来达到侵占地球的目的。火星人通过发射宇宙射线的形式诱导地球人实现改良性质的突变,将人类转化为智力超群且足以构建地球乌托邦的新人类。

  《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是美国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他的另一部作品《人猿泰山》在中国更加有名。

  《火星公主》是《巴森系列》第一部小说,于1912年2月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科幻小说的典型范例,也是行星罗曼史的一个开创性典范,后来发展成科幻小说的一个子类,在本文后面介绍的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

  《火星公主》故事背景发生在火星上,早期章节也包含了西部小说的元素。书中的火星被认为是一颗充满恶劣沙漠环境的垂死星球,这种火星环境设定是基于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的作品,他的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广泛普及。

  之后,以火星为背景的科幻小说数量明显增多,进入了“黄金时代”。随着人们对火星的了解更加深入,作品叙述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说起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以及他的这本《火星编年史》(有时候也会翻译成《火星纪事》),稍微了解一些科幻小说的读者,都不会太陌生。雷·布拉德伯里(1920-2012)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家,《火星编年史》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背景设定在未来,人类迫不得已移民火星的时代,包含了十三个看似松散、却彼此巧妙编结在一起的故事,会聚成一部独特而神奇的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以诗人般清秀隽永的笔触,渲染出一幅盛极而衰的火星文明图景,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火星编年史》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社会批判作品。布拉德伯里以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冲击。

  《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创作于1961年,作者是“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的罗伯特·海因莱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在火星上出生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被火星探险队带回地球,按照地球法律,他成为火星的拥有者。

  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主人公通过认识、接触人类,并最终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海因莱因擅长用科幻小说映射现实,并善于通过虚构的人物之口,表达了他对社会的观点。

  《火星人的时光倒转》(Martian Time-Slip)是菲利普·迪克的作品。近些年,因为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上映,加上“赛博朋克”概念的大热,也在国内带火了这位饱受争议的科幻大师。不过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火星,所以只介绍这本书。

  这本书主题涵盖了精神疾病、物理学,以及表现了集权主义的危险。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修理工,他通过移居火星,以摆脱精神症的发作。读罢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处于精神疾病中?

  《火星人第二次入侵》(The Second Invasion from Mars)是我们今天介绍的外国作品中唯一的非英语国家作品。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小说。斯特鲁伽茨基兄弟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二,这是他们的讽喻科幻代表作。之所以叫“第二次”入侵,是因为威尔斯的《世界大战》讲述的是“第一次”。

  故事发生在时代地点均不详的地球小镇上,退休教师阿波罗只关心着自己的退休金和集邮,然而镇上发生的离奇事件搅乱了他的平静生活。火星人入侵的谣言如同病毒般传染了整个社会,各种猜测让变得扑朔迷离……

  《火星超人》(Man plus)是美国科幻大师弗雷德里克·波尔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了1976年的星云奖。其实,这个版本已经是该作品在国内第二次出版了。

  说起“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所有科幻迷都应该十分熟悉,这是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标志性品牌。现如今,这套书已经翻译出版了超过200本作品,为国人了解外国科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套丛书起源于1999年,而当时正式推出的第一卷,就是波尔的专辑,其中就包含了这本作品,只不过当时的译名为《人变火星人》。

  本书讲述了在205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核大战威胁之下,美国政府决定开展一项火星殖民计划来威慑别国,试图以此阻止核战争的爆发,同时获得殖民火星的先机。计划通过对进行改造成为半机械人以适应火星的生存环境,最终男主人公成功登临火星,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了火星殖民,核战争威胁最终远离了地球。

  波尔大师还有另一部作品,书名为《火星人来的那一天》,包含在1998年河北出版的“当代世界科幻小说精品文库”中,现在除了二手市场,已经买不到了。

  这其实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火星人来的那一天》是其中一篇,而且很短,因为书名也包含“火星”,所以一起拿出来晒晒。在这篇小说里,波尔把火星人想像成类似小狗一样的弱小动物。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对火星了解越来越深入,“火星人”这个形象在科幻小说中越来越少,作家们笔下的火星越来越接近现实。

  这本《火星之旅》(Voyage to the Red Planet),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特里·比森,他在国内名气不算大,但是他有一个获奖无数的短篇《熊发现了火》,在国内多个集子里都有包含,估计很多人都看过。

  故事说美国政府为偿还巨债,把许多政府部门都卖给了垄断集团,买入了NASA的迪斯尼公司授命一群电影明星去火星拍摄外景。他们所乘的飞船是一艘尘封多年但从未使用的飞船,当历尽艰难起飞后,发现居然有一个偷波者塔乘在飞船上,而另一位预定要在火星上拍片的女明星却在接受冬眠诱发之后无法及时醒来。

  在火星登陆后,在荒芜苍凉的新天地拍片过程中,有人发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而更大的危机却是:燃料不足,他们无法全员返回地球……

  终于说到了大名鼎鼎的《火星三部曲》,任何时候聊起火星科幻,都免不了要提到这套书,因为它实在是太经典了。小说分三部:《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对应了人类探索火星、改造火星、移民火星的“未来历史”。

  这部巨著基本包揽了所有的科幻大奖,也为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赢得了终身荣誉,而他本人也是NASA的火星项目顾问。

  刘慈欣说:“《火星三部曲》把人类最空灵的想象写得有如新闻报道一样真实。罗宾逊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下了一部未来必将发生的史诗。它不是《星球大战》那种杂耍式的科幻,而是考验真正科幻迷的试金石。”这套书基于非常严谨的科学知识,喜欢硬科幻的朋友一定要读一下。

  这本《登陆火星》(Beachhead)中文版出版于2000年,包含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中,作者是科幻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的杰克·威廉森。它的另一个中文版本刊登于2002年科幻世界增刊“比邻星号”上,译名为“滩头堡”。

  小说的主人公凯利根从小就梦想上火星,长大后被选中,成了首批登上火星探险的人员之一,他身染重病,被其他船员遗弃,飞船破损,孤立无援经过一番与火星上恶劣的环境斗争,设法返回地球。

  《移动火星》(Moving Mars)创作于1993年,获得了1994年的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作者是硬科幻大师格里格·贝尔。几乎同时出版的还有两本:《天使女王》和《永世》,这三本书可以算一个系列,按创作时间,《移动火星》排在第二。

  本书讲述了22世纪末,火星上各派势力争势,星际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火星上的科学家发现了时空扰动的秘密,足以使火星拥有毁灭地球的能力。一个火星女孩阴差阳错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做出了一个彻底改变火星命运的决定……

  进入21世纪,这类作品日臻成熟,开始出现一系列更加系统性的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这本《飞向火星》(Mars bound)创作于2008年,作者是科幻大师乔·霍尔德曼,他曾两度担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最有名的作品是《千年战争》和《永远的和平》。

  这本书的故事围绕一家人的火星冒险展开,风格轻松明快,读惯了忧郁深沉、沉重的动不动就毁灭宇宙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是个不错的调剂,而且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火星救援》(The Martian)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各位都看过马特·达蒙主演的同名电影,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到火星种土豆的问题。安迪·威尔是美国的科幻新秀,这本小说最早于2011年发表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好评,2014年出版成书。

  2015年,随着电影的上映,小说更是得到热捧。近期,作者的新书《月球城市》也已经在国内出版。

  《红星蓝调》(Red planet blues)是一本将背景设定在火星的侦探小说,作者是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

  索耶大叔是21世纪科幻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曾多次来到中国,我也曾多次专程去参加他的现场活动。对了,这里必须要晒一下索耶大叔的亲笔签名: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5篇关于火星的故事。刚才说了,现在的火星科幻里,“火星人”出现的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们不存在,但这本集子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火星人、火星文明、火星生物,给科幻圈带来一股不一样的“复古”风。

  江南体育训练基地

  这个集子的两位编者十分重磅,特别是乔治.R.R.马丁,他的《冰与火之歌》系列现在火的一塌糊涂,当然马丁老爷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幻作家。

  另一位编辑是加德纳·多佐伊斯,曾担任《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编辑近二十年,也是美国科幻年选的编辑,各大科幻奖常客,可以说是现今美国最成功的科幻编辑。牛掰的编辑保证了选文质量,这本书值得你细细品读。

  这本《火星崛起》(Red Rising)是比较新近出版的,得益于同名电影的上映,小说和作者的人气也水涨船高。皮尔斯·布朗是80后,《火星崛起》是他的作,宏大的设定之下,他将科幻、奇幻世界中的元素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与令人难忘的情节。

  现在他已经完成了“火星崛起三部曲”,让他赢得了无数粉丝与众多殊荣,电影版权也早已被环球影业拿下。

  不了解中国科幻历史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熟悉的梁启超、鲁迅等人,竟是最早在中国推广科幻小说的前辈,他们通过自己创作和翻译外国作品,把科幻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介绍给了中国人。

  作家老舍1932年创作的这本《猫城记》,虽然在当时并未被贴上“科幻”的标签,但从今天看来,这确实是一部标准的讽刺类型的科幻小说。

  故事讲述“我”到火星探险,飞机却不幸坠毁,流落到在故事中的一个地方——猫人国,这里住着一些半猫半人的生物。小说中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在这里,可以看到、军事、外交、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暗喻,并可以目睹这个国家的愚昧、落后、麻木和苟且。

  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其知名度仅次于名作《骆驼祥子》(另一老舍著作)。此书最初在1932年8月起在一本名叫《现代》的杂志连载,1933年4月刊载完毕,同年8月出版单行本。

  郑文光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先驱,曾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本《从地球到火星》,最早是1954年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是中国解放后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也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史上第一次到来的标志。

  当时,郑文光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

  于是,他创作了这篇《从地球到火星》。小说发表后,竟掀起了一股天文热潮,北京的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感动也被鼓舞了。后来,1957年,他又创作了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同样是以火星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的第二次科幻,那个时候的科幻,充满了对科学的乐观主义向往。郑文光老先生将1957年的《火星建设者》进行扩展,创作出了长篇科幻小说《战神的后裔》。小说情节曲折,细节丰富,结局出人意料,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好看!

  《火星照耀美国》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名字:《2066年之西行漫记》,可以看出,书名来源于埃德加·的中国纪实著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有很多情节,在今天看来,不得不佩服韩老师的远见。

  故事背景讲述了2066年,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则已经衰落,而以超级电脑“阿曼多”为核心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阿曼多”则几乎成为上帝。

  中国的围棋神童唐龙应邀去美国参加世界围棋大赛,在美国,唐龙经历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阿曼多”瘫痪、加入孩子军团寻找能预言未来的“灵杖”、陪伴有尾巴的基因改造少年纽曼寻找父亲,以及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等等危险而荒诞的遭遇后,最终被中国救援军解救。

  这本书名包含了“火星”,但故事情节其实跟火星关系不大,而火星在此故事发展过程中一直妖异地照耀着中天,看上去诡怪,却又好像亘古如此。

  这本书可以说是近几年中国最好的长篇科幻小说之一,作者刘洋是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曾创作过多本科幻小说。另外这本书的影视版权已经被买走,据说已经开拍了。

  从前面介绍的几本书能看出来,中国的火星科幻小说挺少的,其实是中国缺乏好的长篇科幻,不过短篇其实还不错的。

  这本《中国火星纪事》收录了十几篇跟火星有关的中国科幻小说,作者有吴岩、潘海天、江波、索何夫、杨平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家。编辑刘维佳是科幻世界的编辑,本身也是个科幻作家作家。通过这一本书,基本能了解近20年中国科幻小说对火星的想象。

  今天介绍了这么多以火星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想必感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好好地过把瘾了。这些作品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还能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个假期的末尾,家长们不妨买几本给自己的孩子看看,绝对是充实课余时间的最佳方式之一。